close

2019年上半年 終於過去了,記得 過年前 心善寺住持法師剛好把整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課程 花了約十年 終於講圓滿了!接下來的 華嚴賢首宗 的進階課程,有助於我們對於華嚴經的內容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首先我們講的是 杜順和尚的 華嚴一乘十玄門的課程,沒想到講了一個學期就功德圓滿!我們每次第一支香,是由師父講解課程,第二支香大家加入研討的課程,為了不給大家壓力,所以沒有錄影錄音,這是比較可惜的!因為大家都講得很好,也有很多很深入的體會!可見得 佛性是人人本具的,只是每個人的觀點會有不同,討論有助於互相集思廣益,增補自己的死角跟欠缺的視野範圍!

這一期結束以後,大家都對於華嚴玄義有一層更深的認識!收穫滿滿!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遇善知識更難,如果還能聽到一佛乘無上的大法,那更是殊勝難得的因緣!

更要用心把握,因為生命是不等人的,時間是很容易虛度的!

一方面 末學 有一半的時光,都是前一天下午四點起床作晚課,一直工作到隔天的八點多,又趕來心善寺上課,就是為了能夠滿足大家對於華嚴的求知,能在這麼累這麼睏的時間下,來上課,而且上課中 法喜充滿,不會有一點的睡意,這表示 樂好聽法的心 超越了身體生理的障礙!這也是一種修行!

我們就是要在最難的境界,才能驗證出 自己求法的決心,看看自己是否能超越身心的障礙!

另一方面,全世界 能夠聽聞討論學習 這麼深奧的華嚴的課程的道場,實在有限,你不把握當下的因緣,以後此生恐怕就沒有機會!

因為機會 善根 福慧的因緣,是很容易從自己的時間的指縫中流失掉的!學到了,是一生 甚至多生累劫都可以受用!

就在 這學期課程圓滿的時候,剛好師父圓滿了 十玄門的課程!

課後大家按以往的慣例,舉辦結業感恩餐會,算是謝師宴,而吃吃喝喝並不能算是對道場對師父對佛菩薩最好的報恩,最好的報恩就是法佈施,好好的分享自己修學的成果,以期 人天乃至冥陽兩利!

這次我們選擇了 中壢的用心蔬食來謝師,環境上比較吵雜,算是比較美中不足的地方!

下面是 此次 餐後分享的錄音檔案製成的影片 給大家分享:

https://youtu.be/asewV26D3Go

 

接下來是此次餐會的紀念照片部分:

我們此次來到這個用心蔬食:

DSC_6291

我們跟師父還有同參道友間先閒話一下,慢慢進入用餐跟主題:

DSC_6292DSC_6293

接下來點餐,因緣很湊巧 旁邊那一桌是尼眾師父們!

DSC_6296

接下來,開始上餐 用餐!是在很自在輕鬆的狀態下 先食輪先轉!先身體飽食,以方便 等一下的 法輪 法食!

IMG_6179IMG_6180IMG_6181IMG_6182DSC_6299DSC_6300IMG_6183IMG_6184IMG_6185IMG_6186

餐後 我們居士學生們,感謝道場 提供一點的供養水電費跟供養道場,還有供養師父一些心意!

DSC_6301DSC_6302

接下來是法布施的時間,先在此文字敘述一下 此學期上課的一些內容大略的內容跟整理內容:

進入十玄門課程的尾聲,我們前面十種華嚴玄門做一個總結跟複習!

其實華嚴十玄門都是在講同一樁事情,那就是佛的海印三昧自體法界一切緣成的道理,只是開展用十種方向的角度去講這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

華嚴經一次性的導入是一佛乘的毘盧性海的道理,金剛經說:

為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

在大乘經典來說還是以一個理體的空性為方便下手,到了最上乘也就是一佛乘的角度那麼一切事都是本來就圓融不二;所以大乘用理事無礙的角度來詮釋佛法,華嚴以事事無礙一切圓融無礙來詮釋佛法!

我們常常看到有很多人的觀點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認為你只要不認識自己的本心,念佛拜懺誦經持咒….作種種的事情都是無益處的!

過分的強調了修學一切法都是重點在那個與理相應;但是對於一佛乘來講,你不要以為念佛拜懺誦經持咒作種種佛事修行是離開這個心!無一境界無不是這個心,你只要一念的分別當下所做的一切事情,是不是與理相應,都還是只是妄想分別,因為一切事的本身當下就是在自體法界當中在自心當中了!

我們上一講講過---唯心迴轉善成門,不管今天你做惡還是作善,都不離這念心體,不要以為會離開當下這念心,只不過作善就會心安理得,就會順轉到涅槃;作惡就會心不安而妄動,就會逆轉到生死而已!

你只管在因當中發心去努力,當下你就是佛,也就是華嚴十玄門所講,初步即到,初發心就等同成等正覺;雖然初發心即同成等正覺,那是從自體法界的質量來說的,他是向道的---向著佛道走的;但是勿謂初步即到而廢後步,也不荒廢要經過後面的努力的緣起而緣成佛道!

十玄門都是在講這種華嚴經自體法界性的道理,是從十種角度來講這種不可思議的華嚴玄門:

一.   約相應無先後而說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以譬喻來解說華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因陀羅網境界門

三.依緣起所現的現象來說也就是依一切法都是緣成的---秘密隱顯具成門

四.約(自體法界)相而說微細相容安立門

五.約時間的十世跟空間的一切法來說十世隔法異成門

六.以行持上來說,以法門修行純雜專廣的角度來說---諸藏純雜具德門

七.約理來說---一多相容不同門

八.從作用的角度來說---諸法相即自在門

九.從一切唯心的順逆是否符合心性理體來說---唯心迴轉善成門

十.從智的角度而說---託事顯法生解門

我們針對上面的這十門作一個總複習:

一.   約相應無先後而說同時具足相應門

以一切法都是緣成不可分割的概念,來說明佛道的修學當中歷經諸位,都是時間無先後不可分割的概念,

雖然初步即到,初發心即同等成正覺的質量,就因為成佛的過程中每一步的質量都是相等的,所以才說時間無先後,雖然無先後,但是不廢緣起因果相跟時間先後次第的概念,

從初發心,甚至到成佛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成佛,不限於只有初發心即同成正覺的概念;雖然一步到就成佛,但也不能廢了緣起需要步步都成就才能到達成佛的緣起

二.以譬喻來解說華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因陀羅網境界門

以譬喻來說明佛的海印三昧華嚴境界重重無盡:

這是用帝釋天的梵網天珠來譬喻來說明自體法界三種世間圓融互融互攝無礙的關係:

因陀網的梵網上面有無量的天珠,一珠當中能自體顯相---顯其他一切珠的影像映現在一珠當中,一珠中的無量其他珠映顯,每一珠的影像內又映顯 此珠跟其他無量他珠的影像在當中,這樣無量珠的每一珠內影像又顯無量珠,無量無量映顯重重無盡,顯出華嚴無量無盡的法界境界觀!

這種每一珠 來說明 我們當下這念心,有現相無盡三種世間的不可思議的因陀網珠珠相疊相照的因陀網境界,這三種世間就是:

智正覺世間---佛的海印三昧,佛智周遍無量無盡不可思議

.器世間國土微塵世間.

眾生世間---受報眾生世間無窮無盡不可思議

三種世間 交雜,都在一心當中,無量眾生都已成佛,智正覺世間也不增;眾生世間也不減,來說明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可思議之理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我中有一切,一切都有我,

因陀羅網境界門就是要講因為有眾生世間,才能顯出諸佛的智正覺世間,所以有眾生才能有諸佛,這兩者間是互相緣成的關係,而這兩者間互動所形成的活動空間就是器世間,通通都不離開當下這一念心的一微塵當中,就跟因陀羅網的天珠可以含攝一切珠的映現一樣!

我你他互相具足重重無盡緣成義,最後來說明一切眾生成佛,眾生世間也不減,諸佛世間也不增,來說明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圓融無礙關係

三.依緣起所現的現象來說也就是依一切法都是緣成的---秘密隱顯具成門

舉半月滿月是緣起的相:

事相上一切事,都有具足緣起成就一切的法隱藏在任何單一法當中:

但是顯半月時,這當中隱有滿月的緣成關係在當中;

在顯滿月時,這當中也是隱有半月的緣成關係在當中;

換句話說佛的海印三昧一佛乘可以觀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只是隱顯不二的!

在舉半月滿月的本體,本體是不變的,但會隨著當時的緣起跟不同角度而看成是滿月或半月的現象!

這一門當中杜順和尚舉了四種譬喻來講解這種隱顯俱成一法顯而具無量緣起的秘密在其間的概念:1.半字滿字 2.半月滿月 3.八相成道各相生滅相同時俱成 4. 十數譬喻法

四.約(自體法界)相而說微細相容安立門

雖然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顯一隱一切,顯一切隱一,一多互融,無前無後同時具足成就,都是講同一相的性質相,但是一相當中仍有微細緣起上的不同相貌:

 

  1. 我們大都以一微塵以為小,以無量佛國或須彌鐵圍等山以為大,但是卻在緣起上可以互融互入,這是超過我們想像的圓融無礙的觀念,這不是神力變化而成的,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的
  2. 雖然一塵可含攝一切佛國,包括淨土/穢土,三方/四維/圓世界;仰世界/覆世界,但是都是可以含攝在一塵一念一毛當中,雖然在一塵一毛當中,這些世界有幾種特質:

 

3.一微塵能攝入這些世界不會有擠壓窘迫之相

4.雖然都攝入這些世界在一微塵當中,不會破壞其微細的特質跟不同的相貌

5.雖然攝入於一微塵當中這些世界在一起,各自的世界的法,仍互相不妨礙破壞各自微細不同的特質

6.雖然攝入這麼多的世界,但也不會雜亂,而是各自層次分明,並且不生不滅

7.雖然攝入這麼多世界但也不會有積聚之相(積聚擠壓窘迫),或是離散之相(分離散得很分開)

從華嚴六相的角度來說:

同相/異相來說:微細相容安立門主要講的是雖然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世界都具攝在一微塵的同相當中,但是不失去彼此各自個別的法的異相

總相/別相來說:雖然無量世界具足在一微塵當中,這一微塵是總相;但是不妨礙總相當中具足無量各種不同性質/形狀/特質,但也不失去這些不同性質/形狀/特質的別相的不同

成相/壞相:雖然一微塵能成就一切的世界在其中這是成相;但是各自世界因為緣起的生滅,不廢他各自緣起的滅相而影響其他世界的生相

舉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為經文大意:此世界遭大三災要滅盡之時,與此世界相鄰界會法界線會保護此大三災無法逾越影響隔壁的佛土世界

所以微細相容安立門主要是講像因陀羅網的天珠,一珠當中可以顯其他無量珠的各珠的形狀等的不同,這是要講雖然無量珠都映射在一珠當中,但是不會損壞各珠所映顯的各自的微細的不同;而因陀羅網相應門則是要講那種緣起重重無盡互映互攝不可思議的緣起關係!

五.約時間的十世跟空間的一切法來說十世隔法異成門

所謂的十世,是一種時間跟念頭之間的關係,前面講的是三種世界是空間的觀念,這裡講的十世就是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中也有三世,現在當中也有三世,未來當中也有三世!

這樣一共加起來一共是九世,其實這九世不離開當下這念心的作用跟分別,所以九世不離當下這一念這又是總成的一世,共加起來是十世!

十世是時間的延續,其實這十世是不可分割的,其實就是一世,雖然是一世但也不妨礙分別緣起因果的次第過程,展開還是十世!

隔法就是十世當中發生的一切事情;其實要發生事情也要有空間,沒有空間,時間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無法生起一切法;同樣的,光只有空間,但是沒有時間也無法生起一切法!

空間是橫向的,時間是直向的,兩者間互為緣成關係!

華嚴經中最具體的描述十世的自在無礙的展現,是在華嚴經十定品當中有很淋漓盡致的描述!來顯出華嚴只要一念就可以通往九世當中隨緣說法,不失時的教化眾生而無障礙!

這有點像現代物理所說的:平行宇宙或是平行時空的概念,在一時間當中,你可能分身無量在不同的時間跟空間中出現,而沒有障礙!

我們學佛常常會發生這種情景---你在學佛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貴人/具有啟發的無情說法的情景,這些的示現有很多都是你未來成佛時,回到現在你初發心的現在給你各種的示現跟啟示,來幫助你成就的情景,所以說初發心就有成佛的果報,這是一種十世自在無礙的果報跟素質!

其實時間的長短/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可以互相相即相入的,長時間可以變成短時間,短時間可以展開變成長時間;過去可以入現在跟未來,現在可以入過去跟未來,未來也可以入過去跟現在;在楞嚴經來說:時間空間只是妄想心所成的不相應行法而已;但是對於華嚴境界來說,一真則一切真;一假則一切假,一中則一切中;時間空間都是自體法界中本具的,他在自性當中都圓滿的具足無礙!只不過是他是顯著的表相出來,還是隱藏含在心性當中作用而已!

我們前面學過秘密隱顯具成門,在這一門當中,舉例:同樣是兩個小時,對於情人在花前月下兩小時跟兩分鐘一樣的短暫;對於如坐針氈的人來說,兩分鐘也比兩小時還要長;所以一切唯心不離當念,當念可以隔法而異成;如維摩詰所說經所說: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可以化七大劫的時間變成七日,也可以把七日轉成七大劫的時間!就看你心之用的法是什麼而不同顯相而已!

由此可知法華經中提婆達多品中龍女一念成佛,一念之中經過轉女成男一剎那間完成了三大阿僧祈劫所做的所有的事情跟功德,馬上轉龍女而成佛,這是一佛乘的不可思議跟無礙的境界!

六.以行持上來說,以法門修行純雜專廣的角度來說,這是從六度的度的角度來說---諸藏純雜具德門

大品經一念品說:從始至終不出一念,即名為純;而此一念之中具於萬行,即名為雜!

我們以六度波羅密來說,專修某一度為純,例如專修佈施度為純,除了佈施修其他的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是雜!

這是在大乘人的角度來看是這樣的,修布施就是修佈施,他跟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有性質相同的關係,但是緣起上來說:不等於佈施就是其他五種!

但是在華嚴經的角度來說,一即具足一切,所以你在修佈施的當下就具足了其他五度乃至層層無盡的一切法都具足在當下!

所以念佛法門,念佛是純,修一切福慧聖道門的一切法門是雜;很多念佛人以為念佛法門就是專修念佛,無法圓融念佛跟念佛以外的雜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論純雜都是不離念佛當下這一念,具足圓滿一切佛德而無礙的!

這就是一佛乘的觀點,以一佛乘來修念佛法門;跟以大乘來修念佛,以為念佛為主,於法為輔助;跟小乘人念佛,以為只有念佛為純,其他都是打閒岔,都抗拒不想努力!這三種層次念佛起來的結果是差別很大的!

什麼是念佛一乘的修法?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訪第二位善知識德雲比丘,將憶念所有佛的一切行為/法門/行持/功德,都定為念佛法門,於念佛廣大境界當中不起分別想,同為念佛憶佛法門,這當中沒有衝突,一成則一切成,一切成即是一成!

我們念佛的時候,是一切六度萬行收攝在一念佛號當中;雖然念佛,在平日生活的時候,將念佛號中所具的佛號的慈悲智慧禪定等萬德莊嚴體展開體現在一切六度萬行當中!收之在一佛號當中,展之則是六度萬行!通為念佛法門,不起一念分別想!

七.約理來說---一多相容不同門

我們凡夫的凡情都會將一當成是少,當成是多;例如:無量佛土是多,無量佛土中這個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其中的一個世界,是少!

其實這是錯誤的!在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當中有一個譬喻說此世界中的一粒微塵沙當中,具足含藏有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過去現在未來所發生一切事情的訊息在當中!

或是入法界品當中善財童子最後參訪普賢菩薩,他可以一毛孔中出現無量世界,無量世間有無量佛海會菩薩圍繞,一一佛前都有一普賢菩薩在佛的座前修十大願王,一一普賢也各各毛孔中出現現前無量世界跟這個娑婆國土世界毗盧遮那佛的境界在每一個毛孔當中,這樣層層無盡無礙!

由此可知一入多,多入一,互相相容!都不離一體,你以為多跟一是不同的,但是其實是一體的,都不離當下這念心全體這一體當中,既然是一體的就是不可分割,也就沒有時間上前後可以分割的問題!

而且這是本來就具足在一念心當中,自性的真實法爾如是的實德的,不是靠天人的福報變化所生的!

這個有點像似因陀羅網相應門一樣,一能含攝無量的多,多又能具足一在其間!多中有一,大家容易理解;但是小能含大,一可以含多,這個就要用因陀羅境界網的天珠的譬喻或是一沙可以含攝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事相來幫助才容易了解!

八.從作用的角度來說---諸法相即自在門

從自性的角度來看,諸法是可以互相相即相入的!

在我們眾生的凡情來看,我們容易被諸法的表相所迷惑,例如:木房子裡,有木桌木椅木床;木屋就一定不是木床木桌木椅,因為屋子是屋子,床是床,桌是桌,椅是椅,不可以混淆;但是他們通通都是木頭作的!

當你把木屋木桌木床木椅全部都拆開了,他們互相之間可以另外做成別的東西,而沒有障礙!

在華嚴經十玄門當中,我們常看到用黃金作譬喻,黃金可以做成金獅子,也可以做成金佛像,也可以做成金尿壺!這是從一切法的本質是空性的角度來看,就好像大海起浪,水是他的體,浪是水的作用!

我們將三種世間來看,雖然他們各自的作用有差別,但是體性卻是同一個!那麼就可以圓融自在的互融互入而沒有障礙;好像千萬重浪,每一浪能含攝一切浪,這是一種重重含攝互入窮窮無盡的法界觀!

雖然法界緣起的體性無量無邊沒有邊際而無障礙,但不失去他單一法的前後跟因果關係!

雖然不失去他單一法前後跟因果關係,但是單一法又能含攝一切法的功德在裡面!

好像大海中的一滴海水,他跟整體的海水是融為一體,沒有邊際!沒有前後大小可以分別可得!

所以因地菩薩就具足了海印三昧一切的果德,來彰顯果德的不可思議!所以菩薩一地就具足了一切地的功德;六度任何一度就具足其他五度的功德;純雜來說,純一法門就具足一切雜門功德;一切雜門不出一純法門當中;這是因為都在海印三昧毘盧性海當中的關係!

這一門主要是講心性自體法界作用的自在無窮無盡性,跟前面的因陀羅網用譬喻來講一多的關係不同,跟同體門中說秘密隱顯具成的相應,令隱顯互相顯發門不同隱中有顯顯中有隱的互為緣起說!也跟微細相容門的雖然相容但是相上仍有微細上的不同,所講的不同!

這裏強調的是初發心,一念的功德深廣無邊無際,如來分別演說也不可窮盡的這種無盡來說的!

但是雖然一念功德深廣無邊,但也不廢在初發心而已,而是後面的數數不間斷的發心的緣起,每一步也都跟初發心一樣具足一念無窮無盡深廣無邊的功德!

主要是要強調這一念成佛的觀念,一佛乘的一念成佛,小乘人是沒有這樣的說法的;對於大乘來說,雖然說有一念成佛的觀念,但是是一念與空性相應的成佛,或是金剛心最後一念三大阿僧祈劫功德圓滿時的最後一念才能成佛!

這是大乘所講的最後一念才成佛,這是有問題的:

一.最後一念,那麼就沒有後面所有的念,就入了斷滅

二.如果只有最後一念才成佛,那麼成佛以後,這一念就是持續沒有間斷,就入常見

就會入了斷常兩邊的過患,但是一佛乘則不是,一佛乘直接告訴你,每一念都是成佛,都具足無量佛海無量無邊深廣無邊的功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都是佛!什麼是相應?!一切不離當下這念心體之作用,就是佛!佛性是非善非惡的,絕諸分別妄想的!就好像入了大海,每一滴海水都含攝全體的大海的性德,不可分割!

九.從一切唯心的順逆是否符合心性理體來說---唯心迴轉善成門

這一門主要是講華嚴經所說的:一切唯心造的道理!

要怎樣修學這一門的萬法一切唯心造的觀行法門?

要用華嚴經的十忍品去方便下手觀察一切唯心的法門,十忍品一共有十種方式觀察:

一.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

其中最常也最容易被引用的是如夢忍的觀察,夢境有千千萬萬總不出離夢心,由於夢心才能起千重浪的浪夢!

所以一切萬法,皆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所建立的,所有的善惡都是隨著這種常住真心,所轉而成;所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

我們一般凡夫的凡情,都會把分成相對應的兩個點,由心起境,以為境是客心是主,可是追其真心在哪裡?!這時候,以為境為真心為幻,反過來的角度又變成境為主心為客,因為你的心隨境所轉的緣故!

所以楞嚴經中佛說:佛是正遍知,凡夫是性顛倒!

凡夫的性顛倒就在於不知心境一如,不離一心的道理!凡夫認為的心,其實是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而已,不是如來藏清淨自性的那個客觀主體終日隨緣終日不變的那個真心!

於是就有了迴轉的名詞,迴轉有兩種,一種是順於心性之理而轉而作用的是順轉,他的結果是涅槃;另一種是逆於心性之理而轉它的作用是逆轉,他的結果是生死輪迴!

所謂的順轉就是用智不用識,佛法中種種的觀行,就是無分別智,識就是分別想妄想不真,佛法中種種的觀行就是止心不動在一個觀行當中,觀行成就就是智成就,那就是順於常住真心不動之理而轉;如果分别人我對錯種種法相妄想計度,並於當中雜入起諸愛恨情仇貪瞋痴慢疑等種種煩惱想念,就是用識不用智,那個結果一定是違心逆轉!

如來藏性,一真則一切真;如觀地水火風空根識的行人,觀地則一切皆地,心想事成;觀水則一切皆是水,心想水成!他是三昧成就的,不是靠妄想分別的識心了別成就的!這個稱為用智!

如念佛人,觀佛則一切皆是佛,除此心外,除了佛法界別無其他九法界,則念佛三昧就成!

所以說:如來藏性真實淨心當中,不動本處,體應現十方,心性恆常周遍法界,應所知量,但不動本處!

所以楞嚴經說: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如夢中人,以為幻夢皆實,智者先知,知夢無實,於心自在,夢不自夢!

隨著這種智心所轉,就是順於心性之理;如果惑為境夢,認假為真,妄心計度,就是逆於心性之理!

.從智的角度而說---託事顯法生解門

最後,託事來顯出理體之法,大乘起信論的心真如門,一心本具三大,體大,相大根用大!

體大,心性之體,無形無相無善無惡,覓之不可得!

好像鏡面光澤本無形相,但可以托於鏡面的作用,而顯一切的相出來,所以鏡外無相,相外無鏡,鏡與相跟他的作用是一體的!

我們要想找如來的智心,就要善用其心,善知心之用及善用順逆轉之觀行之相,這就是如來觀察智的智用!

要知道,一切行不離於體,體不變而又能現一切行相,這都是真如實際理地,其實一切事相,無一不是真如理體的所顯現的!

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

就是真如理體.一切就是一切事相;因為理體我們不容易契入,我們也不妨礙託一切事來顯這一的法體,令一切眾生能夠契悟生解!

故稱為託事顯法生解門!

如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第五十二叁叁彌勒菩薩的大樓閣,善用大樓閣的莊嚴事現來體解一切菩提性理!

進一步由事入理進步到由事入事,自在事事無礙,所以大乘如同江河水,一乘法如水入大海;江河水入大海,江河與大海水連接不可分割,從大乘的基礎,注入一乘性海的無邊無際,如同手帕舉一偶就可舉全體的手帕,又如一滴海水雖小,但因為融於大海則深廣無邊!

這就是華嚴的玄義!

說完十玄門的十種角度來講一佛乘的海印三昧一即是一切,一切不離一,互融互攝,隱顯互成,不管是同體門還是異體門,一入多多入一,一即多多即一,都是緣成的關係,總不出於一心全體的大用,實際說來事外不離理,理外不離事,事跟理是妄計的,這兩者是不二的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amei Huang 的頭像
    Chiamei Huang

    chiameiHuang世界

    Chiamei 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