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門的要旨:修念佛三昧之人,不可食眾生肉,以所食之肉斷大悲種及食未來諸佛之肉斷善根故!
問題一. 肉應該是給人吃的,而念佛宗之人絕之不食,這是什麼原因?!
回答:在佛經上,佛的過去本生曾為尸毘王,為救鴿身,而割肉餵鷹,但在天平上秤肉, 王全身之肉與鴿身之肉平等,雖然王與鴿身份尊貴不同,但自所愛惜之命在生命的天秤上是平等的,如何可以食其眾生肉,為滋養這個會敗壞毀滅的色身?!
但世人渾然不知畏懼,能悟此命平等,則知這些物命皆是未來諸佛,誰還肯以白刃去殺魚,此皆如同晚間的飛蛾自己無知而投於火,自取將來果報之滅亡
舉例而思考:你覺得動物應該給我吃,是否別的生命也可以養你,然後你應該給他吃?!你吃別的生命覺得是應該的,則蚊子也覺得喝你的血也是應該的!何況才喝你一點點的血,但是你卻不願意,你都這樣不願意,更何況其他的生命?!
舉佛經跟佛教中之例來說明敬重眾生,皆是未來諸佛
梵網經: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孝名為戒...
龍樹菩薩在世時,不輕視於鴿雀
過去高僧,視眾生如佛,乃至行走於路上,足腳都不敢跨於地上蟲蟻之上
問題二.這些高僧及龍樹菩薩為何會這樣?
回答:一切眾生與我,現在同在生死之中,但因因緣不同,而現不好的業感之身,但未來仍有可能比我等更早成就正覺得可能,我們豈可妄自輕慢?!更何況斷其命食其肉?!
尊重眾生為未來佛,不食其肉,跟念佛三昧有何關係?!
如同有人丟石塊給狗,狗見了就去追逐石塊,而不知道要去追逐丟石頭的人,由此石頭一直丟,一直被戲弄,永不止息
如同有人投於石頭,於獅子面前,結果獅子不會去追石頭,直接追那個丟石頭的人,馬上戲弄的石頭的舉動,自然皆息,以此例來說,若斷殺不食,則於眾生造罪,生死問題自息
輕慢眾生與尊敬未來佛的心,是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的關係
如果只念過去佛跟現在佛,不念未來佛,念佛人的心不知輕慢在心底永不止息,如果有智慧心,知道造成念佛三昧的障礙的問題以後,對症下藥
佛法中護生不食肉的範例及道理:
沙彌之救蟻,促壽更延(由於救蟻,而增壽命 )
這些眾生都是未來善逝之身,當知糞穢之身之內,有真金佛性在於其間
問題三:肉不可食的道理,我已信了!那不食於五辛要如何說?!
1.五種辛特性:生食易生嗔,熟食亦生淫,都是對於修行有障道的食物
2.食於五辛,一切天仙不喜,護法不來守護,鬼趣與魔道喜歡接近,因此會有福德日消,長期無利益
前七門說完應念未來佛之理,下面第八門至13門為卷中,主要解說念現在佛有關的觀念!
今舉法宣法師針對此論 此門的白話解釋:
一切眾生肉不可食門第七
問曰:眾生肉者,乃是人們之所食也,而念佛之家卻絕不食用之,此是何道理呢?
對曰:
昔日尸毘王為了救一隻鴿子,自己全身上了秤台還肉,才使秤子兩端平衡。
國王與禽鳥之形體不同,可是自我保護性命則是同一的。
怎麼可以故意食用眾生之肉,用來資養這個必定腐敗之身軀,而卻如木頭般愚痴而不知恐懼呢?
如果真的能夠了悟眾生即是未來諸佛者,又有誰肯加白刃於赤色魚鱗之上,有誰敢放蒼鷹以追殺狡兔呢?
這就猶如夜裡的飛蛾投向火坑,不是自取其暴斃嗎?
是故《楞伽寶經》〈佛語心品〉的偈頌云:
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叫喚獄。
以此可知世尊聖人的旨意是說,若是我們不施捨此錢財來買眾生肉,則那些網捕眾生、屠殺眾生的人,自然就會停止殺生了。
何況龍樹菩薩尚且不輕視於鴿子鳥雀,古代高僧們不跨越於昆蟲螞蟻,
有人問其緣故?其答曰:這些蟲蟻眾生,與我們同是在於生死輪迴之中,彼眾生或許將先成就無上正覺,怎麼可以任意輕視呢?輕視尚且不可,豈可殺害奪取而食其血肉呢?
《寶性論》云:
「《如來藏經》當中,佛告舍利弗言:眾生者,即是第一義諦,即是法身,即是菩提。」
這就是我所說的,愚痴的狗只知道追逐打擊他的石塊,而不知道要去追逐丟擲石塊的人,因此石塊的攻擊終究無法停止。
眾生只知道憶念過去、現在諸佛,而不知道要憶念未來佛,因此我慢心終究不能止息。
若是能夠如獅子一般、去追逐於丟擲石塊之人,其傷人的石塊自然止息。
聽聞了恭敬與輕慢之道理,能平等恭敬而一以貫之,若是把應恭敬的移轉成輕慢,把父母等同於一般平常之人,那麼這個忤逆便非常過分了。
如果把輕慢的態度轉變成為恭敬,把一般的人視同為我之父母,如是孝順之道則大矣。
是故《梵網經》云:「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孝道名為戒律。」
實在就是這個道理啊!如果能夠觀照六道的眾生皆是未來佛者,則一切眾生是我父母之談,猶是淺近的道理而已。
若是能和過去的一位沙彌一樣,慈悲救度螞蟻,那麼短促的壽命則更為延長。
如果能如同流水長者之救濟群魚,則自然天華如雨落下而堆積。
去除無量劫來妄執眾生、而輕視眾生之見,憶念未來的善逝如來之身。就如同在糞土污穢之內,了知其中具有真金。
在重重的烏雲之間,相信其背後有亮麗的明月。
則殺食眾生肉之無明昏暗雲霧,生死輪迴之黑煙陰霾,智慧之長風,將掃除之於本具三昧之廣大虛空矣!
《梵網經》云:「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既然如是,又豈能不憶念於未來佛呢?
問曰:眾生肉不可食,我已相信之矣,食用五辛又如何呢?
答曰:佛陀的聖教也曾說明之,《大佛頂首楞嚴經》云:「
佛告阿難,此五種辛腥之食,若是煮熟來吃,能引發淫念;生食則會增加瞋恚之心。如是娑婆世界之中食用五辛的人,縱使能夠宣說三藏十二部經典,十方的諸天仙人嫌其臭惡穢氣,全部都遠離此人。而諸餓鬼邪魔等,乘著其人食用五辛之時,舔舐其口唇嘴吻。如是常常與鬼道邪魔一起共住,福德則日漸消除,長時無有功德利益。如是食用五辛的人,修習種種三昧之時,諸菩薩眾、天人諸仙,以及十方的吉祥善神,因此不來守衛護持。大力鬼神諸大魔王,因而得到侵害撓亂之方便。佛告阿難:修習無上菩提者,應當永遠斷除五種辛食,是則名為第一個增進修行之漸次。」
如上皆是佛陀金口所說也,不也是真誠不虛嗎?
飲酒的過失那就更加不必說了。
《百喻經》云:昔日有一位貧窮人,
一日在道路中行走,在地上見到一布囊的金錢,心中大為歡喜踴躍。即在當場算其數目,尚未數完之時,遺失金錢的主人忽然到來,全部將其奪取回去。其貧人當時便後悔,為什麼不在撿到錢後立刻快速離去,懊惱的心情,非常痛苦。
遇到佛法的時候,也是像這種情形一樣,現在雖然能夠遇到三寶、可種福田,但是如果不精勤以種種方便來修行,而卻喜好多聞。忽然之間無常命終之時,墮入於三惡道之中,就猶如彼愚痴的貧人,終究還是被其主人奪取金錢而去。偈頌曰:
今日經營此事,明日經營彼事。
(此不只是指世間之法,就算是汎汎營修福慧,而無一相三昧之妙觀、綿綿密密不間斷之修行,皆是所謂的今日三,明日四,就猶如隔日發病的瘧疾一樣。)
樂著於世間而不觀察其無常痛苦,不知不覺間無常死神之賊人便來到了。忽忽忙忙地經營世間雜務,凡夫之人無不如此。就如同彼數錢的愚人,其令人懊惱之事也是如此。
以上七門,盡是憶念未來佛,以通達於三世之意。若是想要憶念彌勒佛者,必得上升於兜率天宮,親見慈氏菩薩之尊容,則彌天釋道安,即是其首先之倡導者也。
念佛三昧寶王論白話淺譯【卷上】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