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螢幕快照 2017-09-02 上午11.58.18.jpg - 2017年相簿

本門的要旨:持戒戒自己的心,最高的戒是戒自己的心,也就是一心之戒,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於此定而生諸首楞嚴的三摩地的大定,念佛三昧也是首楞嚴大定的二十五圓通之一,必合其義,方能三昧能成,故不起分別想不起人我想,方合楞嚴三昧之旨;又他人犯戒,苟觀如來相好,生起善心,戒體自然恢復,且謗受戒之人不知佛性人人本具一念回心有可能比自己還先成佛,即成謗佛;即使現前為僧現雖毀犯戒行仍為謗僧

1.此門中易生的強烈分別見:

出家人有二種:

精進持戒者:精嚴持戒之人,戒如同身佩帶明月之戒光亮照射大地一樣的明顯;如戴瓔珞之珠,人人敬佩

破戒:生活不羈,過於享受大眾供養,不嚴持戒行,使人想要輕慢他/捶打他

2.飛錫大師三昧海經來說明,犯戒比丘雖然現前看得見他的毀犯,但是不見得看得見他未來因為為僧的功德跟環境的優勢,讓他有可能慚愧懺悔回心悔過,自成聖果之勝

三昧海經中,有四位比丘,犯律為恥,以無戒可怙,而生慚愧煩惱

此時空中出聲:所犯之戒,非不能補救,空王如來雖然已入涅槃,但形象仍在,可入佛塔觀佛像眉間白毫之光,佛像尚可滅罪,何況觀佛真容白毫光明!

四比丘舉身禮拜如大地崩,懺除諸障

即現在東方阿閦佛西方無量壽佛南方寶相佛北方微妙聲佛

結論:破戒尚且可藉懺悔而生功德還得清淨戒體,故不可輕視破戒人

3.念佛三昧與此門破戒得戒關係:

念佛三昧應冥符常不輕菩薩要旨

對於外境不懂得以心為師的眾生作法界觀(華嚴經淨行品文殊菩薩的善用其心之佛觀):

1.見到慳貪人作施想(有可能他只有這一樣他未施但於其他處作施)

2.於破戒人做持戒想(以心想起大悲心但願眾生皆得戒清淨想)

菩薩善用其心,升起大悲菩提但願心,看一切都是菩提心所顯的淨境,正面思維,可得下列益處:

a.不為外面六塵境界所惑而生障蔽本心之境的煩惱繫縛

b.轉六塵為六度觀想門的觀行成就

若不如此,以住分別心故,自取冥司之罰;雖念佛但於念佛心中分別人我相,三昧難成

今舉法宣法師的白話解釋此門的論文: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門第三

 

問曰:前面的兩種疑難已經釋懷了。《梵網經》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諸佛位。」然而若是緇服的僧眾之流,佩持如明月皎潔之戒律,懸掛如瓔珞莊嚴之明珠,參位於三寶之尊,弘範統理在家出家之七眾,此必然應當恭敬尊重矣。如果不是精嚴持戒,舉動行為顛沛放蕩,輕慢其人又有何過失呢?捶打其人有何罪惡呢?期望師父為我剖析之。

 

對曰:釋迦如來曾經於《觀佛三昧海經》之中,為其父親淨飯王說:

昔日有四位出家比丘,毀犯戒律而心中引以為恥,即將離於僧團無所依怙。

忽然聽聞空中有聲音曰:「你們所犯的戒律,如果認為無可救拔者,其實不然也。空王如來,雖然已經涅槃了,而其形像尚在世間,你們可以入於佛塔,一同觀看佛陀寶像眉間的白毫相好。」

比丘等隨即哭泣流淚曰:「觀見佛像的功德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見到佛陀的真實容貌呢?」

於是舉身投地至心懺悔,如同大山之崩倒於佛前。

如今此四位比丘於四方世界,皆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即今東方阿佛、南方寶相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微妙聲佛,即是過去的四位破戒比丘也。所以釋迦如來稱此觀佛三昧,為大寶王戒品海者,以其可以洗滌破戒之罪垢,得到塵累消除之清淨也。

此四位比丘只是才一看到佛陀的寶像莊嚴,皆能成為世間之尊。那麼念佛之人,怎麼可以迷惑於破戒僧的假相,而輕慢捶打之呢?

 

是故《大集經》云:

若有諸國王大臣,捶打罵辱出家無論持戒破戒之人,其罪過如同傷害而流出百億尊佛身上的血。

若是見到披著如來的袈裟者,無論其是持戒、犯戒,但可生起其如同佛陀之想法。

將出家眾當作佛來想者,即是念佛三昧也。此乃是釋迦如來金口所說,正說明了《法華經》常不輕菩薩之深意也。

怎麼可以恣意妄行捶打罵辱之事,而不知心生恐懼呢?經典中云:寧為自心之老師,不師法於自己的妄想心。

見到慳貪的人作其是大布施者想,見到破戒人作其是持戒者想。若能如此,則不為慳貪等六種障蔽境界所纏縛,因而成就了六度波羅密到彼岸之觀照門也。若是住著於分別之心,自己執取地獄冥司之懲罰,這不是非常悲哀嗎?

若能翻轉此分別妄見之心,則念佛三昧,就如同河川之順暢而流行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amei Huang 的頭像
    Chiamei Huang

    chiameiHuang世界

    Chiamei 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