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門的要旨:前門最後所說—以起分別心故,自取冥司之罰;眾生之現處之火湯地獄及鬼趣等三惡道,皆由一念心迷妄取分別想,由於此想不真妄造彌天大禍所致,故應認識分別想轉六塵三業入一佛法界念,六根所緣無非佛境六塵想,自然反迷為悟,念佛三昧就在當下自成
1.問題一.眾生業重,現處火湯地獄三惡趣道受苦都來不及了,菩提心難發,好比黃河一直流經黃泥,要想有乾淨之時是不可能的,如何能達念佛三昧清淨?!
回答:譬喻:欲採良藥須於山中險要之處取;太舒服的地方很難顯出有殊勝的佛法的妙處,故在苦處才易取佛法之藥;菩提由一切煩惱出生,佛法之藥必在熱惱之處!
故眾生有煩惱才能生菩提功德;有苦才有願意急迫出離之功!
2.問題二.三惡道眾生,未發菩提心,如來法王可以原諒,雖有過失,仍與授記;但是他們還未能覺悟,如何能醒悟成佛?!
回答:先要了解迷與悟的分野差異
未悟即是迷,要尋找由迷未悟的來源跟原因,才能知道何者為悟:
譬喻:如同長江大流,它的起源,來自於高山上細細的流水,因為積聚而成
故打蛇要打在七寸之處,眾生迷惑的起源:
大迷之本:皆由二見所生,二見即是人我的分別想,產生了二元對立的迷惑而起
舉例來說:
覺得念頭是有為,就另外立了一個無念,於是於 [生] 另外立了一個[無生],於是 [念]對立於[無念];「生死」對立於[涅槃],產生二元的對立—起分別想
如此從煩惱外另尋菩提,則此菩提離真正的菩提越來越遠,以強烈的分別心故,佛法之悟不能入心
若了達念即是無念,觀生本自不生;煩惱無異於涅槃;知幻即離,自然能離分別想,遠離一切的對立,平等一相的一相莊嚴即現, 即是悟!
迷—於本來平等一相之法中,起分別心
(大悲懺云:弟子(自己姓名)等。與法界一切眾生。現前一心…上等佛心。下同含識。無始闇動。障此靜明。觸事昏迷。舉心縛著。於平等法中。起自他想。愛見為本。身口為緣。于諸有中。無罪不造。)
悟—了知一切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切皆如夢心所想之夢而生,何有真實可得?!不起差別分別想,則夢心自醒
由此可知,念未來佛現前眾生,罪性本空,從何而生?!故我放下人我分別想之心,自能遍緣一切所緣,皆生佛想,皆見如來處生
如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來藏經:
佛告金剛慧菩薩:善男子!我已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座,儼然不動,乃至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廣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
3.問題三.至人(聖)在心上用功,要湛然清淨,六根收攝不起攀緣,而你卻說要求放心,反而要遍緣一切所緣之境,皆生如來想,豈不是跟教理相違,佛法中有這樣的教法嗎?!
回答:確實有這樣的教法,要起念觀想遍緣六塵三業
舉例:
華嚴經:一切境界皆是佛境界
涅槃經:聲聞人雖有天眼名為肉眼;學大乘者雖為肉眼名為佛眼,何以故?曉了己身有佛性故
勝天王經中佛告天王: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行般若波羅密,於一切法,心緣自在
緣一切色—-願得佛色,無所得故;
緣眾聲—願得如來微妙音聲;
緣眾香—願得如來清淨戒香;
緣諸味—願得如來味中第一大丈夫相
緣諸觸—願得如來柔軟手掌心
緣諸法—願得如來寂靜之心
緣自身—願得佛法身
緣自口—願得佛口
緣自意—願得如來平等之意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密,有一心一行空過,不向薩婆若者,遍緣諸法而能不著觀見諸法,無不趣向菩提道,修習諸行,皆因外緣而得成立!
結論:如同維摩詰所說經的: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此即心緣諸境之理,由心淨故,國土清淨之理
今舉法宣法師對於此論此門的白話解釋:
現處湯獄不妨受記門第四
問曰:若是破戒之人一觀見佛陀的莊嚴相好,將來皆可成就正覺,那麼固然是不可輕慢,此是可以令人相信的。
但是如果是現在正處於火湯地獄之中的眾生,或是蒙受餓鬼道之痛苦者,其菩提心難以發起,就如同黃河要澄清的日子一樣難以期望,怎麼可以如同念佛之人而恭敬尊重之呢?
對曰:你難道不曾聽說,想要採集良藥者,必定在於高山險難之處,不是華麗的廳堂中所出產的。
積集佛法良藥功德者,必定在於危險的三有六道之處,不是無所作為而自己生出功德。
那麼《首楞嚴經》中說有四種授記:
(一)未發菩提心者之授記。
(二)初發菩提心者之授記。
(三)秘密與予授記。
(四)現在當下授記。
如今雖然現前處於鬼道、地獄之中,即是尚未發菩提心,佛陀授記其將來必定發大菩提心,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修行真實的菩提行,還得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是故不可以輕視也,此即是未發菩提心之授記也。
釋迦牟尼佛說四種授記時,迦葉尊者白佛言:「我等從今日開始,應當於一切眾生,生起當作世尊之想,若是生起輕慢之心,即為自己傷害自我。」
佛言:「善哉!此是明快之說,人們皆不應當稱量分別眾生,唯有如來乃能稱量分別眾生也。以是因緣,故我教敕諸聲聞人,以及其餘的諸菩薩眾,於諸六道眾生,應生佛陀世尊之想。」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破百萬障礙之門,亦用此種觀想。
若是如此,則現在雖然居於三惡趣,而卻承蒙佛陀給予授記者,就如同屋宅內的寶藏尚未開啟,而不妨礙寶藏在於屋宅之內;額頭上的寶珠因打鬥而沒入皮肉之內,又如何能否定寶珠隱藏於額頭之中呢?
若不思惟憶念眾生為當來之佛,則必定以六塵境界為寇賊,如是則猶如自己預設魔軍而來防備之,正好是自己求取他人來敗壞自己的城牆堡壘。
自己把他人當作敵國,使自他常起於怨氣、仇恨,因此金鎗兵器的戰爭革鬥之所以沒有辦法寧息,爭戰的鼓聲於是常常振起,那又怎能使自己高枕安逸於其間呢?
若是能夠以德服人,使不投降者自來投降,不服順者咸皆服順,則能使天下平定而一統也。
隨風飄蕩的獵獵旌旗又有什麼用處,乘風御馬的翩翩飛將又要奔向何方呢?
我將使諸兵將、卸下戰馬之鞍革而以之耕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雖然有如同帝堯之聖人來治天下,於我又有什麼影響呢?百姓日日生活而不知聖人之治,如此才能明瞭聖人教化的廣泛普遍了。
若是能夠悟到色聲而皆是佛者,思惟憶念眾生為當來佛者,必定不會建立自心前之凡夫境界也。
或者觀想自身即是本尊,此乃與瑜伽真言宗的深妙觀想法門,不謀而合。
而因為觀想而有者,哪裡不是緣起即空呢?
如是則大鵬將和小鷃鳥齊等,泰山之高大與秋毫之微細、將同一而無差異。那麼便無夷山填坑之過失,亦無接續鳧鳥之尾、而使其加長之憂慮矣。
問曰:火場地獄之眾生,完全尚未發菩提心,而釋迦如來法中之王,原諒其過失而給與授記。佛陀的光明如同千光散射,佛之十號圓滿明了,佛所說的真誠之言,誰敢不相信呢?只是此惡道眾生從來不悟佛法,從何而得清醒以至發心呢?
對曰:說惡道眾生尚未悟道者,也有其深意。
長江之源流,來自其量稀少如一杯之水;眾生無始迷惑之根本,存在於人我能所之二見。
若以為在心念之外另立一個無念,在生滅之外另立一個無生,則生死便異於涅槃也。
那麼即使是一萬尊佛的洪大法音,也沒有辦法教化訓示了。
若是了知心念的當體即是無念,觀知生滅之當下即是無生,煩惱即是菩提也,無相一相之功德莊嚴,如此才能夠了悟。
又如同山巖上的群蜂,已經蘊釀儲存了濃醇的純蜜;失落於古井中的七寶,如何廢止稱其為珍寶呢,此皆是本來皆有之事,不是如今才出現的。
憶念未來之佛,罪過又從何而生起呢?我放任我的心,遍於一切所緣之處,皆見諸佛如來。所謂佛道從貪愛、瞋恚等境界生起,於是乎便有這個道理存在了!
《如來藏經》當中,佛告金剛慧菩薩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見一切眾生,在貪欲、瞋恚、愚癡等諸煩惱當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於其中,儼然不動,乃至智慧德相完全具足,如我釋迦牟尼無異。」
乃至廣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並以九種譬喻來形容之,《寶性論》曾解釋之,而歸結作偈頌曰:
枯萎蓮華中的諸佛,糞穢染污中之真金,大地中的七珍寶藏,諸果種子中之苗芽。腐朽老舊的弊壞衣,纏裹著真金的佛像。貧窮卑賤的醜陋女,腹中懷著轉輪聖王。焦黑的泥土模型中,有上妙的金寶佛像。眾生貪愛瞋恚愚痴、以及諸妄想煩惱等,六塵勞苦諸境界中,皆有本具的如來藏。下至阿鼻地獄眾生,亦皆具有如來法身、一心真如清淨之法,是故名為如來體性。
以此經文證明,火湯地獄眾生之授記,頓時覺得非常明瞭。念佛三昧之法門,自然洞然開啟。
問曰:至人之用心,淡泊清淨,攀緣之念永遠斷絕。如今卻說放任其心,普遍緣於一切境界,而於所緣之處,皆見諸佛如來,教典之根據何在呢?
對曰:亦有教典說:起心動念遍緣一切六塵境界、身口意三業,而心中仍然發起妙願,入於諸佛之境界。
於一一之緣起,不離於如來,名為悉皆見佛矣。此乃是佛眼圓滿之見,並非由於肉眼也。
是故《涅槃經》云:「聲聞之人雖有天眼,而名之為肉眼;學大乘佛法者,雖然只有肉眼,而名之為佛眼。何以故?以大乘人曉了自己之身有佛性故。」
又如《勝天王經》中,佛告天王:「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善巧之力,修行般若波羅蜜。
菩薩於一切法之中,心緣於法而能自在。
緣一切色,願得諸佛的微妙色相,以心中無所得於外色故。
心緣於一切音聲時,願得如來微妙之音聲。
心緣於種種香氣之時,願得如來的清淨戒香。
心緣於諸味時,願得如來法味中之第一大丈夫相。
心緣諸觸之時,願得如來柔軟手掌。
心緣諸法之時,願得如來寂靜之心。
心緣於自身之時,願得佛陀莊嚴色身。
心緣於自己之口時,願得如來清淨之口。
心緣於自己意念之時,願得如來平等之意。
天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沒有任何一個心念,任何一個業行空過,而不趨向於諸佛薩婆若一切智者。」
遍緣一切法,而能不執著於外境;觀見一切諸法,而無不趣向菩提之道。
菩薩修習諸行,皆因外境之緣而得成立。又如同大地,住在於水輪之上,若能挖鑿水池水井,即得淨水之用。
如果不能努力挖鑿者,便沒有辦法可以見到水。
如是諸佛聖智境界,遍於一切諸法之中,若有精勤修行般若波羅蜜方便之道者,則便能夠得到智慧。
如果是那些不修行的人,云何可能得到智慧呢?心緣於諸法之道理,豈不是非常深奧廣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