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0169.jpg - 佛學分享使用

本門的要旨:真正的觀空,不是離開動另外取一個靜境以為此為真正的空境,也不是離開這個我另外找一個無我為真正的無我(由分別故執一個無我),必須要在動靜我無我之間觀察到諸法無自性,消除分別執著,曉了一心本具三大,動靜外相都是體自無自性而顯得相,我與無我皆由染污跟離開我染而得清淨起清淨修一切善法的作用,觀空無我雖知一切法空,但是不入斷滅,仍要修一切善,但取善的染著以了達空義故,如同金剛經所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問題:在動中要取一個不動的靜的本性,以不動的本體來作為動中一切躁動的主人,如此即使是當下凡也能成聖,這個道理跟中國的儒釋道三教的義理都是相同的,既然要追求寂然無為而治的涅槃本性,既然無我,那又為何還以修善?其義為何?!

回答:

1.儒釋道三教所講的無我名詞雖同,但是義理境界不同:

四絕無我(無我.無意.無必.無因),所以觀察諸法萬象要無我的意思是君子溫良謙讓,君子要懂得謙卑之理

道的本體是無極無我無為而治,自然長養一切萬物,故要隨順自然,不要用人為的方式去主宰控制自然天行之道—-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觀照五蘊皆空,本無自性可得,放下二執,反本心源;凡聖之果位列五十二種次第而修

結論:前面儒道二教,不明五蘊之理,也無法談到四諦六度萬行,更別提賢聖道法層次的次第修行

因為佛法和光同塵,故在中國聖人之教比較柔和守靜,不與天下爭第一,如何評判誰深誰淺?!

2.雖然一切皆空,但空是理,不廢擇善而從事修次第因緣果報之理:

遍於一切性—-通於三性(..無記),表示空的道理在生活中無一不存

但若論要修凡成聖,由於空就是諸法無自性,也就是因為無自性,所以沒有一定不變的法,不變生起一切隨緣的因果次第

分析三性中哪一個對於以凡成聖的因果有幫助:

對於至真的佛境會生起障緣

無記善惡皆亡,增長無明迷心愚癡,善惡都不生對於增長道業的福業無幫助,且無記無智能障諸佛慧業的開發

修心之士應於擇善而從,因中努力,努力中能增生諸智慧,所成善因能增長成佛利益眾生的福業資糧

 今舉法宣法師對於此論此門的白話:

觀空無我擇善而從門第五

 

問曰:即動態的當中即是寂靜,寂靜乃是躁動之君主。

即凡夫的當體即是聖人,聖體隱藏於凡夫之內,我已恭敬聽聞其深遠之意旨也。

然而儒、道、佛三教都說無我,其道理既然毫無差別,如今教人「擇其善者而從之」,其義理又何在呢?

 

答曰:

儒、道、佛三教所說無我的道理,名稱固然是沒有差異,然而義理卻不相同。

且就孔夫子所說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絕當中有一個『無我』的說法,然而其乃是指自我謙虛、內斂德行光明的意思,以此為無我之意也。

道家所謂的『無我』,乃指應如同天地生成長養萬物、而不作主宰,以此為無我之意也。

佛教所謂的『無我』,乃是觀照五蘊皆空,以此為無我也。

前面儒家、道家二門的教化,都不曾明白指示五蘊之意義,其弟子又有誰能辨別苦集滅道四諦、菩薩六度萬行,三賢十聖的階位次第,此則更是全然不曾聽聞了。

他們只是與眾人和合其德行光明、而同於凡塵,保持柔弱謙讓、守於寂靜。或是能夠仁慈愛物、而儉樸守禮,不敢為天下之先也。

儒道二教各有其尊聖之一面,如何用凡夫之心而商確其淺薄深厚呢?

三教無我的道理已經非常明瞭了。

 

「擇其善者而從之」,是說善、惡、無記等三性的道理,此善惡之事理無處不在,佛門中的修心之土,應當選擇善法而遵從之。

此乃是因為不善的惡業,無益於至真的佛道。

無記法則不能分別善惡。妨礙混亂佛法真理者,無不是因為不善與無記二者,因此聖人簡擇之而不取也。

是故《大般涅槃經》云:「所謂『一闡提者』,心念不曾攀緣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心。」由此可知念佛三昧,乃是諸善中之最上者,一切萬行之元首,故曰三昧之王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amei Huang 的頭像
    Chiamei Huang

    chiameiHuang世界

    Chiamei 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